2018年,首届NYBO全国总决赛开幕式上,姚明对800个参赛队员说:“希望所有参赛的孩子可以在总决赛期间收获快乐与成长,并让这段经历成为今后成长过程中的美好回忆。”
这是姚明担任中国篮协主席的第二年,也是他力推小篮球走上历史舞台的第二年。NYBO作为小篮球赛事的民间代表,与官方发起的中国小篮球联赛互为犄角,正营造出欣欣向荣的气象。
参赛队员中,有一个孩子对妈妈发出了所有第一次见到姚明的孩子都会发出的感慨:“他好高啊。”他不会想到,7年后,他将有机会握到姚明的手,并再次对妈妈发出感慨:“姚主席的手真的好大。”
这个孩子叫耿子雄,那届总决赛U8组的季军成员。而现在,他是2025级蔡崇信篮球奖学金(以下简称“蔡奖”)的获得者之一,将和另外6名学员——何纪枢、李坤阳、蔡泽承、鞠佳运、蒋晓琳(女)、李艺桐(女)——一起,在今年秋天赴美国高中学习、打球。
蔡奖会为他们选择最适合他们发展的一流高中,并承担他们的学费、住校费等费用直至毕业。
至此,接受或接受过蔡奖资助的学员已达28人。
蔡崇信早年留学美国,体育在他融入异质文化环境、成长为商业巨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尽管事务繁忙,他也总忘不了为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体育鼓与呼。在他看来,“体教融合”不光能培养优秀的学生运动员,也能培养优秀的人。
他醉心于篮球,又关心下一代人的成长,蔡奖为他的热忱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
美国是校园篮球开展最好的国家,蔡崇信希望借美国这只“鸡”,生中国篮球的“蛋”,为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条“体教并重,以体育人”的新路。而这些学员,则希望通过留美,为自己找到篮球和人生的最优解。
“体教并重”往往知易行难,因为教育并未给“体育”留下太多的空间。小篮球可以扩大篮球人口基数,却无力让初中教育停止内卷,“12岁退役”的现象由此产生。
耿子雄最初拿到的,也是这样的剧本。
他的父母都是武汉“985院校”毕业的硕士,他还在读小学时,他们就把清华、北大定为培养目标。
可耿子雄偏偏对体育尤其是篮球的兴趣更大。
“新冠”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耿子雄技痒难耐,他的妈妈只得给楼下的邻居发信息,恳请对方在固定的时间里,允许耿子雄每天在飘窗上练20分钟球。
学生的身份与篮球的志趣,让耿子雄初中的前两年处于“割裂的状态”中。
他当时就读的华科附中没有正规的校队——这也是武汉乃至全国绝大部分初中的常态——他只能周一到周五在学校学习,周六、日再到武汉市体校训练。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业难度和他请假去打比赛的频率双双增加,他的学习成绩不可避免地下降了。
他的妈妈也想过把儿子送到外省的学校,但接连在明德华兴、湖南地质碰壁之后,她选择把儿子转学到了武汉六中。到了新学校,训练更加系统了,比赛更多了,随之而来的则是学习成绩的进一步下降。
有同事难以理解:“你们怎么想的让他去练体育浪费时间呢?”
“这孩子生性活泼好动,遇到下雨体育课取消,他总会回来抱怨。”耿子雄的妈妈熊毅说,“我不太想把他局限在那张小小的课桌后面。”
她本能地希望尊重儿子的天性,而理性却又在诘问:你现在不逼他一把,以后会不会觉得对不起他?
这大概是所有篮球生的父母都会遇到的纠结。
“我们确实也想过,如果更‘鸡娃’一点,会不会更好?但这种想法转瞬即逝,还是觉得自驱力更重要。”李艺桐的妈妈徐婧说,他们没有把学习当作唯一的重点,“我始终觉得,一个什么都体验过的人,会觉得人生很有趣。”
李艺桐在比赛中
至于兼顾学习和篮球的困难,是可以预料的,“在任何地方、任何人生阶段都会遇到困难,关键她要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然后分清任务等级,做好精力和时间的管理。”
熊毅和徐婧都没有试图为孩子创造一个除了学习再无他物的真空地带。时至今日,熊毅早已意识到,就像身高不可能永远一代比一代高,学习成绩也不可能永远一代比一代好,“祖坟上哪能一直冒青烟呢?”她开玩笑说。
“我希望小孩可以找到自己的热爱,可以从事自己喜欢并擅长的工作,而不是努力学习只为了考上好的大学、有份被定义的好的工作,不想他们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她告诉我。
她们没有逼迫孩子篮球、学习二选一,但她们仍然希望孩子能找到两者兼顾的更好途径。
熊毅曾看过一部美国电影,《卡特教练》,她对教练逼着队员学习的桥段印象深刻,她隐隐觉得,对篮球生的文化课并不放任自流的美高,或许是更适合儿子的一条路。只是她从未真正动过让儿子高中赴美留学的念头,直至2022年蔡奖再度启航。
她一直默默关注蔡奖的动向,但直到去年U15高水平基地赛,耿子雄在面对湖南地质中学、深圳市体校、回浦实验学校分别得到22分、16分、20分之后,她才有了为儿子报名的底气……
在今年的学员中,还有一位引起了我的兴趣,他就是鞠佳运。身高超过2米的鞠佳运拥有出色的静态天赋,这遗传自他的父亲,现任CBA浙江广厦副总经理的鞠海峰。
我第一次采访鞠海峰是在2018年9月,当时他正率领广厦青年队横扫国内一系列青少年赛事,人们称他是广厦的“青训教父”。这没有半点夸张,因为胡金秋、孙铭徽、赵岩昊、朱俊龙、赵嘉仁、吴骁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梯队的耕耘,奠定了如今广厦的根基。
受益于特殊的家世,鞠佳运很小就被父亲的队员托举着完成了扣篮,那个队员就是胡金秋。
在鞠佳运看来,美国是世界篮球的最高殿堂,令他心向往之。他参加过2024级蔡奖的选拔,却遗憾落选。之后的一年里,他根据自己的弱项不断加练,投射有了很大进步,2025级他卷土重来、成功圆梦。
鞠海峰告诉我,鞠佳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我们也跟他说,要不要下来试一下走职业,他说还是要把学习放前面,作为家长选择尊重他的想法。”
鞠佳运参观NCAA D1名校休斯敦大学
“将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到教育体系中,能实现体教优势互补,让人知道体育也是教育。通过文化学习,不但能提高个人修养、文化素质,也能提高对篮球的理解能力。”鞠海峰说,“留学能让孩子开阔眼界,学到国内学习不到的知识以及国外先进的篮球理念。”
无论是耿子雄还是鞠佳运,他们都选择了无法“借力”的一条路,亦是充满更多未知的一条路。
耿子雄如果潜心“卷”学习,他长期在重点高校工作的父母,一定可以在未来的某个节点帮助到他;鞠佳运如果留在国内,他15-19岁的阶段,一定可以利用到许多父亲的资源。
“离开父母比较远,孩子要有很强的自律能力,要适应不同的文化差异。作为父母,不担心是不可能的。”鞠海峰说,“但想想我们小时候出来,也差不多是这个年龄,我们要做好放手,让孩子自己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要想翅膀硬,就得学会飞。”他说。
耿子雄、鞠佳运、李艺桐远赴美国是为了尽可能规避体教矛盾带来的困扰,而在更南的香港,在九龙协恩中学,尽管那里不存在特别严重的体教矛盾,这所学校的副校长兼篮球教练任明敏却在为另一件事发愁,那就是队员的出路。
协恩中学女篮是香港篮坛绝对霸主,已取得全港精英赛(港版耐高)十连冠,从该校毕业的李祉均,于数年前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个打进WCBA的球员。她们已经是港岛女篮的天花板,想要取得突破,只能向外发展。
“我们在香港算是不错,但跟亚洲水平差很远,不成气候。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在初高中跑出去,看看自己跟内地、跟亚洲、跟全世界的差距在哪里。”任明敏说。
她们积极融入内地篮球圈:与深圳二实女篮交流学习,也以外卡身份参加大陆的康初、耐高、Jr. NBA,2024年分别获得南区第4、西区第5、大湾区赛区初中组亚军。但这还不够,她希望自己的队员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因此,当蔡奖第一次向港澳地区开放招募,她让队里几乎所有适龄的队员都报了名,其中就包括了“全港初三最好的女篮运动员”蒋晓琳。这真是一场美好的双向奔赴。
“留学要趁早。”这是任明敏的经验之谈。
她有一个队员叫陈欣汶,天赋比蒋晓琳还要好,在NCAA D3的大学蹉跎了两年,后来才到了NCAA D1的爱纳大学,而这所学校的女篮队史仅有2次NCAA全国锦标赛经历,每一次都是首轮出局。
在任明敏看来,陈欣汶原本应该有着更光明的前途,“可惜去美国太晚。”当机会摆在面前,她不能让蒋晓琳们再输在起跑线上。
把手里最好的球员送到美国,这对于她的球队是一种损失,但对于蒋晓琳个人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对香港热爱篮球的女孩也是巨大的激励。
在现实中,像任明敏这样热衷于把好队员“推出去”的教练并不多。甚至有许多家长,在权衡利弊之后也会选择让孩子留在国内。这里我不讨论对与错,只描述现象。
球迷乐于看到有人出钱出力送篮球少年留美,因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增强中国篮球的国际竞争力。
这是宏观视角,微观视角的叙事截然相反。
如果你是一名基层教练,你是否愿意像任明敏那样把自己挖掘、培养的好队员交给蔡奖?届时,你的成绩大概率会受损,与成绩关联的一切也都会随之受损。为国抡才的希望寄托于将来,而保证成绩不受影响,才是最真切的现实考量。
这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叫做“中国篮球”的对所有要素如臂使指的超级个体,有的只是无数个具体的取舍。这正是蔡奖很难囊括顶尖天赋的原因之一。当然,这是题外话。
总之,怀揣着相似却又各不相同的梦想,少年们来到了杭州,来到了蔡奖的训练营。
报到时,耿子雄看到好几个孩子身高超过2米,他很担心。熊毅告诉儿子:“这又不是选谁的个子高,你不是球星,也没有名号,不要有心理负担。”
她总是能这样鼓励耿子雄,有时候,当他因为得分不高而自我怀疑,她就会说:“你也得看看人家出手多少次,你得分低,但你命中率高呀。”
她是耿子雄最忠实的粉丝。也正是在陪伴耿子雄成长的过程中,她从一个篮球小白成为了熟练掌握篮球基本规律、对湖北篮球往事如数家珍的“专家”,她知道深圳新世纪和湖北篮球的渊源,她知道“歪把子机枪”张勇军的故事,她甚至知道陶小岗在辽宁头上砍下过51分……
为了给耿子雄报名,她花了好几个晚上做集锦,尽管她并不懂剪辑,但为了儿子的前途,她愿意从头学起。“哪怕选不上,长长见识也是好的。”熊毅说。
试一试,机会往往藏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在训练营里,身高并未妨碍耿子雄赢得外教的信任,12月15日闭营仪式的对抗赛上,当两队比分胶着,外教选择让耿子雄来解决问题。
他没有怯阵,一记常规时间最后时刻的持球单打三分绝平,再加一记加时赛里的跑位接球三分绝杀,让他成为了训练营里表现最抢眼的学员。后来拿到奖学金,顺理成章。
现场见证耿子雄上演奇迹的观众当中,有三位最为特殊,他们分别是阿里巴巴集团主席、蔡奖发起人蔡崇信,中国篮协主席郭振明,以及刚刚卸任中国篮协主席的姚明。
我还在训练营看到了手被戳伤但仍在坚持的李艺桐,她那么瘦弱,但她的能量超乎想象。“我确实确实非常渴望这个机会,我也希望尽我所能把握住这个机会。”她后来告诉我。
“初一刚练篮球时,她又矮又瘦小,肌肉也不够,训练完这疼那疼,她真的是流着泪坚持下来了。即使生完病刚痊愈,第一个要求就是到楼下去练运球。”徐婧说,“她不觉得这个很累,她自己很开心很幸福。”
李艺桐和展现出压倒性优势的蒋晓琳,成为了2025级“唯二”的两位女学员。
“之前大家都没有想过要通过篮球去留学,可能觉得我们都差很远,觉得自己太渺小,但现在就算渺小,也可以去试试看,让人去认识香港的篮球是什么样的。”任明敏说。
耿子雄将就读于顶级私校蒙哥马利主教高中
蔡奖获得者名单揭晓前夕,我在一家由老旧厂房改造成的球馆见到了耿子雄,他正在为转型后卫进行控运方面的特训。转型从一年前就已经开始,因为他的身高已不能再支持他主打锋线,获得蔡奖垂青之后,他更感时不我待。
他希望自己像2022级学员杨竣熙那样,在美高“后发先至”,取得长足进步——3月的全运会U18男篮资格赛,此前不显山不露水的杨竣熙“突然”冒头,场均为四川队砍下21.8分6.3篮板3.5助攻,加冕赛区得分王。
和我这个陌生人聊天,耿子雄还是有些拘谨,尴尬的笑意时不时在长了几颗青春痘的脸上浮现出来。但有两点我印象深刻,一是开口讲英语对他来说毫无障碍,二是他告诉我:“练运球是比较累的,所以我会拼全力完成每一个动作。”
少年们对接下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鞠佳运说,他已对即将面临的压力做好了心理准备。他要把名宿之子的身份带来的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在篮球上向2022级学员郇斯楠、郇斯枫看齐,“争取超过我爸爸。”
蒋晓琳希望未来能站上WCBA甚至WNBA的舞台。
任明敏对这位得意门生的期待,是拿全额奖学金进BIG-10联盟(美国最好的大学体育联盟之一),“希望她成为第一个拿到NCAA全国冠军的香港人,台裔的陈凯玲(康涅狄格大学女篮后卫)刚拿到嘛,要先有梦想才能有达成的那一天。”
李艺桐的梦想是打上高中主力,争取进入大学篮球队。“再就是我希望以后能练到像库里一样那么准,三分抬手就有。”
由于并非顶级天赋,他们的上限或许不高,但通过往届学员的现状来看,蔡奖学员的下限是可观的。
首批学员王芙蕖、李信仪分别就读于NCAA D1的西北大学、长岛大学,李信孙翔祥、张益炅在2024年通过选秀成为CBA球员。
杨竣熙拿到俄亥俄大学Offer
其他仍在接受蔡奖资助的学员中,已经获得NCAA D1录取通知书的有郇斯楠、郇斯枫、杨竣熙、牛麒晟……
更关键的是,他们打开了一条中美篮球相互了解的双向通道,足以让人期待“量变产生质变”的那一天。如果他们当中有人成长为蔡崇信那样的社会精英,我也丝毫不会感到奇怪。
我注意到,我采访的这4个2025级蔡奖学员,他们的青少年时期呈现出兴趣爱好全面发展的共性。
耿子雄是非常好的足球守门员,此外,一些田径项目他也积极参与。
蒋晓琳最初是学中国舞的,手球拿过初中全港冠军。
鞠佳运文化课成绩名列前茅,还擅长朗读、主持,朗读艺术水平达到8级。
李艺桐舞蹈出身,初一改练篮球,同时她又对网球、羽毛球、排球等一系列球类运动有所涉猎,“跑步的耐力也很好。”
换言之,他们的父母从未将他们框定在学习这条单一的赛道上,而是尊重他们的爱好,让他们较大程度上可以舒展个性。
他们并非全是可以为孩子人生兜底的大富大贵之家,但他们都大胆地从社会惯习中跳了出来。他们对自己的育儿方式大都有过犹豫和怀疑,但孩子在初升高之际获得蔡奖,印证了他们的正确性。
耿子雄是典型的“姚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在轰轰烈烈的小篮球浪潮中完成启蒙,睿联盟小程序帮他留下比赛的数据和录像,蔡奖为他的篮球梦想铺设一条天梯……
右一为耿子雄
小篮球的初衷,是降低篮球参与的门槛,让更多孩子打篮球、爱篮球;
睿联盟在熊毅帮儿子制作报名蔡奖所需的集锦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睿联盟是中国篮协K8课题的衍生品,而K8课题是姚明在中国篮协主席任上最后两年力推的项目,其目的在于提高中国篮球数字化水平;
蔡奖也与“姚时代”有着很深的渊源,因为它的前身正是中国篮协2019年发起的“菁英计划”,彼时,蔡崇信只是为它出资。2021年,该计划从中国篮协剥离,蔡奖开始独立运营,但中国篮协对蔡奖的指导和支持从未停歇。
蔡崇信当年之所以能和中国篮协意气相投,愿意为后备人才留洋慷慨解囊,我相信这是因为他和姚明都是“体教融合”的忠实信徒。
如今,姚明已经不再担任中国篮协主席,但“体教融合”的历史大势不会改变。这些在“姚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注定会是“体教融合”的开路先锋。
作者:赵环宇